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物测队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时期。依据《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各项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我队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 “十三五”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队科技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和“1248”总体工作思路,服务聚焦主责主业,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1.服务聚焦主责主业

“十三五”期间,实施各类项目176份,合同价款16748.7万元。累计完成物探物理点122008个,测绘面积6870平方千米,钻探进尺22018米,管线探测3694千米,提交地质报告80件。

服务做强物探主业。累计实施物探项目61个。完成潘二煤矿精细三维地震勘探、河南神火集团薛湖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山东龙郓煤业三维地震勘探、谢桥矿西翼a组煤三维地震数据体二次处理等项目。

服务做大测绘产业。承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房地一体确权、“两区”划定、地名普查等项目,累计实施176个项目。整合技术和装备力量,成立了测绘技术研究院。舒城县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项目获安徽省国土资源优秀工程奖。

服务发展市政建筑安装业。累计施工建筑安装工程12项,参建的中煤矿建总医院总体规划及综合病房楼工程获得2017-2018年度安徽建设工程“黄山杯”奖。

2.积极履行公益职能

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项目48个,完成阜阳4县1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成功实施定远石膏矿地质灾害勘查项目。成立宿州市防汛抗旱应急救援技术保障中心和宿州市应急测绘二中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和设备优势,为防汛抗旱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技术支撑。

配合省局勘查院实施潘集煤矿外围详查等大型煤炭资源勘查项目3项,提供找矿靶区1处,累计提交煤炭资源储量58.18亿吨。其中潘集煤矿外围煤炭详查作为安徽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核心项目,新发现煤炭资源量48.57亿吨,为两淮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提供了后备资源保障,荣获“中国地质学会2019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奖。

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安徽皖江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子项目2015年度二维地震勘探”与“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安徽皖江地区2016年度二维地震勘探”项目。“安徽皖江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子项目2015年度二维地震勘探”获优秀成果评价。

3.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

完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及探采对比上的研究、物探方法技术在城市及水工环工程的应用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三维城市建模方面的应用、地震数据升级及解释新技术应用研究等8项科研项目,获得工程测量系统、三维地理系统、数码摄影测量数据处理系统等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项。

4.装备水平有效提升

投入资金539.4万元,购置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系统2套、5t可控震源、数据建模处理工作站等装备,升级了428xl数字地震仪采集许可。

5.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优化人才队伍专业技术结构,通过校园招聘和公开招考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0人,其中3名硕士研究生。以开展“师徒结对”、专题讲座、技能竞赛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各类培训111期,参加培训2003人次。职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7人取得注册测绘师资格证,一人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荣获“安徽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一人荣获局“优秀工艺技能人才”光荣称号。一对师徒获得2020年度局“优秀师徒”称号。

6.科技管理制度不断优化

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为重要目标,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为规范技术工作管理,“十三五”期间修订了《物测队物探、地质技术(内业)管理规定》 《物测队数据处理、解释相关若干规定》 《物测队专业报告评审相关规定》 《物测队技术资料借阅暂行规定》 《物测队测绘质量管理制度》 《物测队测绘项目过程管理记录》《物测队科技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物测队技术与成果资料评审管理办法》和《物测队优质报告、科研、论文、专利及生产创新评选暂行办法》,制定了《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学术和专业技术带头人评选表彰管理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全队科技创新水平和实力有了进一步提升,但面对实现物测队高质量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科技创新机制亟待完善,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不足;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稀缺,中坚技术力量薄弱,人才梯队存在“断档”状况,人才流失现象显现;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亟待加强。

(三)发展形势

“十四五”是安徽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关键五年,物测队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重要机遇与挑战。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抉择,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安徽叠加多个国家战略规划,并将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作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点;国家和省不断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安徽省关于加强新时代安徽地质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相继出台;我队树牢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坚定不移提升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局战略,这些政策、举措都为推进全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新时代安徽地质工作新发展格局为物测队科技创新工作确立了新目标。服务支撑创新型省份建设,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需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为我队科技创新明确了新任务。两淮亿吨级煤电基地建设需求、“双碳”目标对清洁能源勘查要求,煤田地质工作从单纯资源勘查开发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阶段转变,为我队科技创新工作开展设置了新课题。

物测队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对全队科技创新提出更高标准与要求。在地勘行业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是我们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内生需求。面对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经费缺口严重、财政项目总量不足等形势,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我队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核心竞争力、抢占新一轮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能源革命、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局“1248”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队战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强化提升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物测队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以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积极发挥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需求导向。围绕物测队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和业务支撑需求,重点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矿山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等方向领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我队服务领域拓展。

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对标省级规划,按照局“1248”总体工作思路,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积极争取财政科研项目支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着力解决制约核心技术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

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产学研用各方互促共进、分工协作,坚持成果共享,推动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延长自身技术链和产业链。

(三)主要目标

2025年,以物测队“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紧紧围绕局党委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和“1248”总体工作思路,科技创新服务聚焦主责主业,支撑物测队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更加有力。

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程度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物探勘查技术持续保持国内行业一流水平,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系天然气评价与勘查关键技术水平有效提升,利用物探技术优势协助全局实现“十四五”煤炭、煤层气勘查目标。地热能、非煤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技术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提升,更好服务于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绿色勘查。

保障矿山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遵循“装备升级引领带动技术进步”路径,加强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以煤炭为重点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查和采区地震资料二次解释服务为主的技术研究,矿山地质条件探查、矿山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达到国内行业一流水平。在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固废资源处理与综合利用、绿色智能矿山一体化管控平台建设等三个方向技术能力持续提升,支撑深度融入绿色矿山建设。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需求为导向,聚焦制约能力提升的关键装备与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应用研究,持续推动传统技术手段与“地质 ”新兴技术融合创新提升,促进队伍建设,支撑“大地质”业务领域巩固与拓展。积极响应国家国土空间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三维城市建模等重大战略,把握测绘信息化的潮流,实现技术创新,扩展测绘服务专业范围,推动测绘产业信息化、数字化、高端化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中展现更大作为。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立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进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与市场和科技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取得局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

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和选拔,人才队伍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队级及以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5人,在主要领域建成3-5人左右的创新核心团队2-3个。

三、重点任务

(一)保障能源资源安全

1.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

密切跟踪我省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积极参与新一轮地质找矿行动,全力落实省局战略合作工作部署,不断提升煤炭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持续开展两淮煤田深部、边部、矿区结合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加强重点区带地质资料二次开发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强化深部勘查,优选找矿靶区,提供勘查选区。

持续开展两淮煤田特种及稀缺用煤、煤系天然气、稀有金属、水、地热能等叠置资源赋存规律研究和调查评价,推动煤炭资源勘查向煤与煤系资源综合评价勘查转变。

参与开展我省矿产资源国情调查与潜力动态评价,动态掌握资源家底。推动开展煤炭资源基地资源条件、地质环境条件和技术经济条件“三位一体”地质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加强微机工作站、高精度电磁勘探、数字检波器等高端、新型物探装备软、硬件升级与应用研究;持续完善“两淮地区煤炭资源高精度快速经济勘查技术方法体系”,满足煤炭深部资源勘查要求。

2.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

深化两淮矿区煤系天然气富集与成藏规律研究,大力推动评价勘查工作开展,在深部空间勘探方法上继续加强勘查技术研究,丰富勘查技术手段,增强勘查技术能力,扩大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成果。

参与开展煤系天然气碎软低渗煤层地质条件评价技术、优质储层精细识别及“高产甜点区”评价技术研究,提升两淮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煤系天然气评价与勘查关键技术水平,支撑矿区非常规资源开发利用。

3.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

参与开展淮北平原亳-阜断陷盆地、合肥-肥东断陷盆地、滁州断裂及皖南等重点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赋存规律与综合利用研究,推动阜阳、亳州等地区地热能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动应用微动、广域电磁法技术,助力市场开拓,推动资源开发。

4.非煤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研究

参与开展煤系地层共伴生石墨、陶瓷土、铝土矿、镓资源及“三稀元素”成矿富集规律与可利用性研究,促进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参与开展凹凸棒石粘土矿及共生的玄武岩矿资源赋存规律与综合利用相关研究,助力我省凹凸棒石产业链发展。开展适应于非煤固体矿产资源勘查需求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提升能力与水平。

5.绿色勘查

广泛宣传绿色勘查理念,加强绿色勘查监管,认真执行绿色勘查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将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环保要求贯穿于地质勘查全过程。

针对煤田地球物理勘查工作特性,加大对绿色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应用,开展绿色勘查示范项目研究,改进绿色勘查工作手段,总结推广绿色勘查示范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煤田绿色勘查施工技术体系,推动实现勘查工艺环保化、恢复治理生态化。

(二)保障矿山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

1.矿山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地质保障

加强以煤炭为重点的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查和采区地震资料二次解释服务为主的技术研究,跟踪全数字高密度三维三分量地震等精准勘探技术研究进展,跟踪矿山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保水开采、采动围岩大范围超前控制等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研究进展与需求,持续提升技术能力水平,拓展服务矿山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技术路径。

以装备升级为引领,以精准探明采区隐伏构造、小断层和主要含水构造等为重点,加强物探、钻探装备软、硬件升级,应用高精度全数字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井巷约束高精度三维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震电融合技术,为矿山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采提供优质地质保障。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跟踪冒顶、冲击地压、瓦斯(煤尘)突出等多灾害协同防治技术、冲击地压智能预警与共性关键因素防控技术、采掘工作面顶板水害精细控制疏水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与需求,提升手段技术能力,更好服务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

参与开展两淮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采煤塌陷区探测、采煤沉陷预测及超前治理技术研究,应用离层注浆技术,服务矿山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治理。

针对两淮矿区太原组灰岩层位和地质异常体识别难等问题,开展太原组灰岩层位识别模型研究,为矿区灰岩水害区域治理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3.绿色矿山建设

积极参与研究采煤沉陷区土地复垦与农业生态再塑等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前沿、关键技术,推进开展矿山绿色安全开采和采后治理等相关技术研究。

以局“安徽省绿色矿山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加强绿色矿山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参与开展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持续助力绿色矿山示范基地建设,为我省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更多方位优质技术服务。

(三)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需求,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树牢“资源全生命周期地质保障”理念,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应用研究,持续推动传统技术手段与“地质 ”新兴技术融合创新提升,巩固、拓展“大地质”服务领域,在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防灾减灾中展现更大作为。

1.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

跟踪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诱发因素与成灾规律研究、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风险区划技术方法研究、淮北平原中深层孔隙地下水开采和地面沉降监测相关技术研究进展与需求,围绕建设符合我队队情具有我队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技术体系,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加强挂牌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和应急救援技术保障中心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与应急救援能力水平。

配合实施好安徽省地面塌陷现状调查和田家庵、谢家集、大通区等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参与开展全省1﹕1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参与开展地方地质灾害调查、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与应急救援工作。

2.生态环境调查与修复治理

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参与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及动态监测评价、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评价、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重点地区地下水、地表水资源一体化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采煤沉陷区地面沉陷调查与监测。

跟踪生态监测评估与预警技术方法、生态系统综合管控技术方法、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高陡边坡全坡面复绿和金属矿山水土修复技术方法、黑臭水体治理技术、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控制与新型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与需求,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主动参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参与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积极融入长江、淮河、巢湖等生态廊道区和生态屏障区建设。

3.碳达峰、碳中和地质保障

跟踪、研究我省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布局,积极发挥队伍优势、资料优势、技术优势,探索实现我省“双碳”目标的地质技术路径。

参与开展耕地、林地、河湖水体等多类型地质体固碳作用、co2地质封存模拟及潜力评价技术研究,参与开展咸水层、不可采煤层、采空区等地质体co2地质封存地质条件评价。跟踪co2低成本规模化捕集、利用与地质封存技术研究进展,储备co2地下封存工程相关技术,为推进实现我省“双碳”目标发挥应有作用。

4.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开发适应性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跟踪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技术体系研究、调查监测成果应用研究、国土空间开发优化和用途管制技术方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实时监督和动态维护方法研究、“碳中和”视角下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进展与需求。

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向智能化和时空大数据时代发展,持续提升物探、测绘等手段技术能力。大力发展无人机航测技术,积极推动实景安徽三维建设。结合我队无人机航测数据,通过整合现有技术资源,加大技术研发,以建设“全景安徽”来支援地方美好乡村经济发展。推动测绘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工作进程,加强与各市、县级自然资源部门联系,紧紧围绕政府需求发展,推动测绘产业信息化、数字化、高端化发展。在空间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处理、数据库软件开发等先进技术领域上加强交流和培训,在前沿科技产业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与开展自然资源地表基质层调查研究、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合肥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试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为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5.城市地质工程

研究应用自动化光纤传感实时监测、超浅层瞬变电磁探测等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城市地质安全评价新技术新方法,助力智慧安全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区域地震安全评价、活断层探测、南水北调工程等地质勘探技术方法研究,重视突出专业发展特色,寻找同业的差异化发展方向,稳步推进多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加强城市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建设,关注宿州、亳州等尚未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地市,应用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参与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工作。

(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深入推进科技管理改革进程,加快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围绕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绿色勘探转型,紧紧围绕人才发展战略,找准突破发展瓶颈的3-5个重要切入点,形成组织合力,解决核心问题,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实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重点在掌握地勘行业核心技术上寻求突破,在培育未来主导技术上下功夫,在打造科技创新上见成效。建立科研研发团队,加大科研与对外合作,借高校力量提高地质创新能力。

依托我队承担的科研项目或重点生产项目成立技术攻关小组,负责人为物测队专业技术带头人或资深专业技术负责人,技术攻关小组优先吸纳选拔出的人才加入,技术攻关小组负责人组织组员积极学习专业技术,既要圆满完成项目任务又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以建设爱岗敬业、善于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目标,加大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落实校园招聘和社会公开招聘计划,重点加强物探工程、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人才,推进人才队伍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公平竞争、择优遴选、重点扶持、动态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创新团队管理机制,推动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团队研发方向应符合队重点发展领域和战略需求,在主要工程领域建有5人以上的创新核心团队。

加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管理,通过项目实践、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在队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带动人才队伍建设。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交流与合作,做好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科研项目促进人才培养,为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条件。以创新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把握不同类型人才特点,因才施策,持续优化人才成长路径和队伍结构。加大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力度,建立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常态化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高质量落实继续教育,持续提高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准。

在人才评价上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尽职、尽责、尽才的氛围,使得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努力打造人尽其才的创新局面。

3.加强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建设

坚持“科技创新与局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对接、与市场需求对接、与生产现场对接、与科技前沿对接”原则,以关键领域、关键技术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强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强化新兴技术与战略必争领域前瞻布局,凝练制约产业、领域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坚清单并大力实施,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拓形成相对固定长期合作关系,构建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梯次研发体系,提高协同创新水平。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投入管理机制。积极争取财政科研经费支持,对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科技创新项目和省部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并成功获批的,给予配套经费支持,对创新团队给予奖励。在积极争取财政科研经费的同时,以建设一流地勘单位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要着力点,积极增加科技投入,保证研发项目经费使用。

加强科研管理流程化、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分解管理过程,严格管控立项、设计、验收和成果推广应用等重点环节。区别项目情况,探索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承担方式,提高研发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评价,将技术研发与技术转化统一起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形成生产力。

重点围绕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流动和人才激励约束等人才链关键环节加强管理机制建设,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探索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统筹运用多种中长期奖励方式,鼓励支持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激发创新人才的活力动力。对紧缺、急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奖励、补贴机制,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队生产技术部负责全队科技工作的统筹协调,数据处理中心、各公司(院)等相关部室、单位加强协调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协同创新合力。完善规划实施的落实机制,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落实,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要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推进队“十四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二)强化要素保障

高度重视平台、人才、经费、管理等要素配置对推动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支撑作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要素保障,推动规划落实。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支撑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解决制约问题,推动平台建设;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重要,重点围绕紧缺、急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创新核心团队,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约束等环节做足文章,推动提升人才支撑保障;围绕经费保障问题,要积极行动,在政府、企业纵横方向加强合作、积极争取,要建立自有经费投入保障管理机制,确保关键科技攻关项目经费;要高度重视管理要素在推动创新的关键作用,在项目立项、实施、转化应用等重要环节持续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保障科技创新取得应有效能。

(三)强化考核评估

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在规划实施和监督中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将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和要求贯穿到全队科技工作的各个环节。加强规划任务落实的监督管理与考核,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总结评估,反馈、修正执行计划,评价执行效果,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上一条: 关于印发《物测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下一条: 关于成立物测队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的通知
Copyright © 2022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www.ahwc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东郊矿建路3号 邮编:234000 电话:0557- 3313108
备案号:皖ICP备05002418号
皖公网安备34130202000742